热搜第一!微信红包与转账的本质区别
微信作为中国甚至全球第一大社交软件,涵盖了几乎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其中好友之间通过微信发红包或者转账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然而,当双方因此产生纠纷时,转账和红包产生的经济往来在法律上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借款纠纷案件,认定微信红包与转账性质存在根本区别,红包属于赠与,转账则属于借款,据此判令被告周先生偿还原告刘女士借款12900元。
刘女士诉称,2019年其通过微信认识周先生。双方认识不久,周先生便以经济困难为由,多次向其借款。2020至2021年间,刘女士通过银行转账、微信红包等方式累计向周先生转款15669元,后经多次催要均无果。对此,周先生辩称,涉案款项不是借款,是赠与。
法院经审理认为,刘女士以微信红包、微信转账两种方式向周先生提供资金,微信红包自身即包含“赠与”之义,结合本案具体情形,刘女士出于对周先生生活的资助向其发送微信红包共计2769元,属于刘女士的赠与行为,无需周先生偿还。关于刘女士通过微信转账向周先生支付的12900元,周先生虽辩称是赠与,但其并无证据证明刘女士就此曾作出赠与的意思表示,且考虑到周先生曾向刘女士借款还贷等情况,刘女士向周先生通过微信转账支付款项的应认定系其向周先生提供的借款,周先生应予偿还。
据此,法院作出如上判决。
根据这次审判结果可以看出,微信红包被视为一种赠与行为,即发送方自愿将一定金额的钱款赠送给接收方,而接收方无需返还。一旦红包被领取,赠与行为即完成,双方之间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相比之下,微信转账就具有不同的性质。转账可以被视为一种支付行为,即发送方将一定金额的钱款转移给接收方,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易目的或债务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之间存在纠纷,例如接收方未履行相应的义务或交易未完成,发送方可能有权要求接收方返还转账的钱款。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双方之间的约定、交易背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来确定。在产生纠纷时,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经济往来的性质和责任。为了避免潜在的纠纷,建议在进行微信红包或转账时,双方明确交易目的、金额和条件,并保留相关的聊天记录和支付凭证。这样可以在争议发生时提供证据支持,并有助于解决纠纷。
如果涉及到较大金额或重要的交易,建议双方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还要注意,如果你发错了红包,对方已经领取了,是不能退回的。因为红包一旦发出,就不能主动撤回或退回,除非对方在24小时内没有领取,系统才会自动退回到你的账户。
因此,在发送红包之前,一定要仔细核对对方的账户和姓名,以免出现发错的情况。
从技术层面看,微信红包与微信转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额度上限不同:红包上限额度200元左右,转账最高支持20万元。 退还方式不同:红包和转账一旦发出,就不能主动退回。但是,如果对方没有接收转账,可以选择立即退回,资金会回到原账户。 查看方式不同:红包一旦发出,其金额无法直接查看,需要打开红包后才能看到。而转账则可以直接查看金额。 到账时间不同:红包领取即可到账,转账可以设置到账的时间。
在法律层面上,腾讯红包被视为一种单方法、无偿的赠与行为,而转账则被视为一种借贷行为。
实际生活当中,“520”“666”“1314”这些特殊数字,通常被认为是爱的含蓄表达。当转账方之间缺乏明确约定的时候,爱意通常被认为是转账人的意思,但前提是转账发生在恋人之间,而且缺乏明确规定。
实际生活当中,一边转着“1314”,一边备注“借款”;一边发着10个“520”红包,一边写着“宝贝先拿去用吧”。这些情况下,分手之后,一方要求返还,可能就会被认定为是借贷。
还有一些数字,既可以表达爱意,如“201314”(爱你一生一世),同时可能与结婚目的相关,此时即便不构成借款,也可能会被判令返还。
往期推荐